在尼采看来,缺乏有思想的教育家这一教育的首要前提,是导致德国高等教育和德国文化的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符合尼采高等教育观所需的教育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呢?他们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产生呢?尼采认为,高等教育所急需的教育家应该是深思熟虑的、高贵的思想家,而不是目前在德国文理中学和大学中作为“高级保姆”展示给青年人的那些“博学的粗汉们”。那些“粗汉”只会通过死记硬背的训练,将学生训练为一个毫无个性和创造力的,只知道机械地、优异地扮演国家官员、丈夫、办公文秘、报纸读者或战士等角色的人。与之相反,作为高等教育家的高贵的思想家会时时通过他们的言语或者沉默表现出一种成熟的、甜美的文化,从而帮助受教育者发现自我,丰富和提升他们的生命力。
尼采认为,德国高等教育急需的这种高贵的思想家只能通过自我培育而成。为什么不能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呢?尼采之所以坚持教育家应该由自我培育而成,既与他对德国教育的成见有关,也与他的基本哲学主张有关。一方面,尼采对德国教育极为失望,不信任它能够培养出具有独立思想并能深思熟虑的高贵的思想家。另一方面,尼采基于权力意志的哲学思想主张人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动物,人的自我完成最终只能依靠自己,即所谓“自己造就自己”。因此,尼采特别强调人的自我教育,如前所述,他甚至主张教师的使命就是让自己变得多余。